快慢皆宜
快慢皆宜
常見到有些教練抱怨球員不夠快,要更快攻,似乎快乃靈丹妙藥,殊不知快與慢各有其妙處,要看對手而定。
1973年在丹麥第一天比賽湯仙虎對丹麥及歐洲亞軍名叫ELLO HANSEN。一上塲湯快攻失利落後幾分,人家7分時湯放慢速度拉四方球伺機加快突襲;印象中人家就7分第2局更少。
第二天比賽是方凱祥對ELLO HANSEN,方的猛攻對穩紥穩打的對手大失利,第一局方輸,第二局人家領先12:5,此時方才服氣改慢慢拉四方拚體力,扳回一局。
第三局方故態復萌─猛攻,又落後7分,不得不拉鋸直至對手沒氣才勝。
第三天比賽我對HANSEN,用拖慢加停頓手法,常在第2或3時間打,他不防備時突襲,很快兩局都是15:5勝。
另例:某届奧運會香港王晨對印度賽娜;葉佩延對英國已婚且發胖的球員,兩塲皆快攻對拖慢防守(挑高遠球多),港球員輸。
後來從73年周克儉快攻慘敗於丹麥FLEMINGDELF。
全英冠軍栾勁後兩届「巧逢」英國YATES(排名50幾),猛攻失敗都是0:2,第一輪出局。
尚有好幾個中國球手對瑞典、丹麥球手,快攻嘗敗績,不一一舉例,多數歐洲球員穩守都具火候,多數不可用猛攻,此為我判斷。
某年香港羽毛球國際錦標賽,我第2次跟印尼隊混進塲,看蔡祥林對瑞典不出名球員,雖猛攻以6:1領先,我就自言自語說,這樣快攻必輸。但旁邊的印尼教練沉默。其結果快字當頭却輸0:2。
但是同樣是蔡祥林奧運會對趙劍華(奪標熱門)却又快速下壓打法勝了(主要看對手情況,非一成不變)。蔡是印尼球員之功臣,若是魏仁芳或阿迪先逢趙劍華,恐怕決賽不是他們二人。
曾記得1976年福建隊年青一輩以陳天龍、栾勁為主力參加江蘇舉辦的邀請賽。
臨行前我對林豐玉透露江蘇隊致命弱點下手球很差,故不要給高球讓他發揮,要打低球,多殺上網快人一步。
團體賽時江蘇隊勝,福建主力都不是江蘇閰玉江對手,但個人賽却是福建主力對打爭冠軍,為什麼呢?
因為閰玉江早被林豐玉帶的球員李志峰打出局,小兵勝大將。回來林豐玉跟我說,他交代李志峰不可有高球,拚命殺上網,不然我教訓你......快攻奏效,爆大冷!
快慢、攻守、剛柔、奇正,用何種_策略或交叉使用?!要知己知彼,還需「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