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出奇制勝

出奇制勝

    我有幸於一九九四年至九五年在台灣國立體育學院任教。今敍述較特殊的案例。

    此例是一九九四年台灣羽毛球排名賽,我隊球員鄭淑仁(前排名第五位)對前冠軍徐玉玲。

    實力分折:速度平均快、體力也好,擅長於跑四方球,但攻擊力、突襲弱。(於九五年初台灣國際公開賽曾同印尼主力隊員MELUAWATI打足三局,雙方快速來回四方跑很緊湊,雖然印尼女隊技高一籌,但被死纒爛打第三局險勝,舉此例給讀者想象她是那類打法)。

    而體型高大,不善跑四方球,體力稍差但手臂爆發力強,球路銳利,落點常出人意外,突襲力強一大特點。

    以上情況若以之長搶攻,實際是以長處攻人長處,初時也許能成效,但不久人家就很快適應頂得住,體力不繼下對手可反先......

    孫子兵法曰:「進攻者忌躁進、忌攻堅」,「用兵之道在于乘機」,兵法「誘敵深入」「調虎離山」計可給予我們靈感,故只能出奇制勝,打不尋常打法。我交代:1.開球要發到半塲過一點,不要超過雙打發球後界。2.若對手發球要打回過半塲徧中的易攻的高球。然後全力準備守中反攻,人家不攻,仍打半高不後的易攻球。果然逢到半中高球,自然好打就殺;那知攻非她所長,攻得不銳利,被突然勾斜線或平推底線,非常被動,三兩下就被人打死,人家遙遙領先。曾試圖先打高球;一種情況是她打到底線,乃是打回中塲讓她攻,二是她不慣由中間徧前位置打高球,力度控制不好,不是出界或打回半塲過一些,正好給高大又善突襲的鄭淑仁頻頻殺死或變幻的切吊,弄得困惑和很別扭,未出多少汗水,十幾分鐘以好大比數落敗。

    孫子在「始計第一」:「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上述不正是孫子兵法的詭道原理?!

    其實早在78年中國陳天龍對印度PRAKASH。我同中國教練提議上述打法,但不獲採納。

    第一局PRAKASH以四方球勝。第二局約11:5領先,但視線員的誤判令PRAKASH大發脾氣,就拚命殺球致破綻多多為人所乘失一局。

    明擺着的情況,竟然第三局仍是第一局的翻板,真出乎意外。_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