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5日 星期五

弱之勝強

弱之勝強
    此例是一九九四年底台灣中正杯決賽,由我隊員丁至誠(當時排名第七)對黃語德(排名第四)。近年來雙方曾打五次正式比賽,都是黃取勝,且常是二比零勝。論技術、攻守、體力對比,黃都稍勝。「知己知彼」之下,此能有何妙策和作為?!雖然如此雙方各方面的勢力差距尚不大,若戰略、戰術運用得法尚有生機。
    老子說:「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孫子於「軍事第七」裏說:「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卑而驕之」之計。即要示之以弱,給予人家甜頭,讓人家驕而得意忘形、躁進,而後圖之,古代軍事家教誨:「不拘一城一地之得失,重在消滅敵人之有生力量」。運用到羽毛球賽時:「不拘一球一分得失,重在消耗對手元氣」。
    我指導三套打法:第一戰術:開始時要盡量打後塲為主,且要以斜線和不夠後多些,防守時也不要反攻,只要打過去就行,輸好多分也不要計較。第二戰術:用在雙方拉四方球時,我方要以先下壓後上網推稍平底線球,要同人家前後跑,但要對手接低球然後退至底線打高球。第三戰術:守中反攻快速勾對角或快平推底線接着起跳殺兩邊線。但要時時留意教練在塲外指示,旁觀者清,把握時機應用戰術。
    比賽初段在能攻又好攻的情況,攻勢凌厲以六比零領先,但由於體力消耗大六分後難上,我指示仍用第一套守住,膠着一段時間後急躁鼓足勁猛攻,由於己適應守得較穩,所以進攻次數要越來越多才以九比一領先,且攻勢轉弱,此時我指示用第三套守中反攻,成功追成六比九。在氣力不繼之下轉打四方球,放慢速度拉;此時指示用第二套戰術,一段時間後顯得越打越精神反以十一比九領先。又改進攻打法,但體力下降致使失誤頻頻,終以十一比十五敗。
    第二局黃稍恢復體力,想照以往一般拉到洩氣致勝,但沒想到此時不同往日,前段消耗體力太多,強者變弱,弱者成強,是故用第二套戰術拉四方配合守中反攻或伺機突襲領先,當打到八比六己看出黃疲態,此時叫放膽搶攻,加快進逼雖然攻的落點不怎麼好,那狀況郤頻頻得手,結果以十五比七結束戰鬥。
    正是兵法:「躁而求勝者必敗」。易經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有人問:「當對拉四方球時,為何要以輕扣下壓、切吊後上網推底線」?
    記得八十年代中國同印尼的湯姆斯盃決賽中,中國隊認為最有把握的男單長氣袋─韓健,郤陰溝裏翻船輸給印尼的洪忠和,痛失湯盃,而且是因體力不繼而輸。
    若大家留心翻查此塲錄影帶,不難發現的打法是一長一短,下壓配合推底線為主。韓健特長是接殺,接劈吊及上網的前半塲步法好,前後跑步法稍差,往往多走幾步。打高球要出大力後又要應付威脅性大的下壓球,跑動會更遠,消耗也更大;逼得後來改進攻打法,但已吼實韓在網前除放網就是推對角球,一推已等候起跳輕扣直線得不少分。或者通過推直線等起高球再跳起扣斜線得分。

    另有對丹麥MORTON FROST十有九輸,幾次慘敗,因FROST對他人皆一長一短打法正好尅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