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談今不如述古

談今不如述古
    前文談了一些現今名將比賽過失、失策之舉,恐令他們的粉絲們(FANS)不高興,不如述古,談些前輩名宿有何過人之處,值得後學者借鑒和學習。
    1966年文革前中國羽毛球隊男女球員的全盛時期,冠予無冕之王。陳玉娘是女隊一支獨秀,其他球員只能拿幾分球,但她們在國際對他國選手,真是摧枯拉朽輕易取勝。
    男隊方面將當時世界冠軍印尼隊打服。65年秋在丹麥訪問賽中曾獲七屆全英冠軍的ERLAND KOPS,竟然有一局零比十五輸給湯仙虎。66年丹麥隊訪問中國,當年的全英冠軍NIELSEN,在中國先是侯加昌,後來湯仙虎甚至薛從良都可打他十五比零。
    故我們心目中的對手是自己人。
    當年有個現象值得提:排序分明,沒有什麼爆冷。現今或過去幾年發生的今天拿冠軍,不久輸給名不見經傳,曇花一現的冠軍多矣。既使公認稍優勢的名將,也時時一年內輸幾次。
    不才認為逹到某高水準的層級,明顯是上一個壓下一個。此層級我取名為「精英班」。
    66年排名第一湯仙虎、第二方凱祥、第三侯加昌、第四薛從良。
    等到我在年夏天時已練得進步不少。在北京什剎海體育館同薛從良認真比賽,以20擊敗他,從此取代他,既使練球也不會輸給他。
    前文提到我方勝世界冠軍有150戰果,請別誤會對方是豆腐,三幾下就可搞定。實際要過好幾個來回甚至十幾拍,只是我方打得更穩準更快,體力更好,攻勢更凌厲,故每球多數我方勝,況且當時要有發球權才可得分,不能連續勝兩球,就没得分。
    既使文革中停練,70年開始練,男單在74年亞運會還是很有把握勝他國高手。
    借用印尼名宿EDDY JUSUF的話,說是中國隊不出前兩名。只派方凱祥出賽,還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侯加昌、湯仙虎、方凱祥及本人,少年時都是快速下壓殺球上網打法起步。
    1963年在印尼新興力量運動會,當時侯加昌非常快,輕殺或重殺後對手回球稍高,只見他較遠距離飛身撲球,猶如NBA球員飛身灌籃。但當年打得太快,體力消耗大致輸給湯仙虎。
    後來我在中國見他逐漸形成快速運動戰而後見縫插針打法,比對手稍快一些。而也改變以往躁進殺上網打法,改為積極拉四方球以守為攻伺機突襲的打法。他是體力最好,故打球穩紮穩打。
    方凱祥可拉四方球,守球也不錯,但他徧喜好下壓殺上網,現如今許多球員都是此打法。
    而我因為沒有什麼系統訓練(可以說只是一年半載)故體能尚沒見長許多,固放慢來打,以靜制動法,靠打亂節奏找空檔才加快打法。在場上這樣做,竟然顯得體力也不賴。
    但跑步就看出絶對體力。60年代湖南隊有一球員跑步是羽毛球隊最棒。據說跑三千米僅九分多。我想他讓我一千米還會嬴。他的機巧、技術差故疲於奔命。常見他顯得無甚氣力。

    不能苛求打羽毛球有百花齊放,但寄望有五味或七彩打法。

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單打接殺球

單打接殺球
    在小學教羽毛球常見小朋友雙腳定住然後用身體和手摔地救球我說不能這樣做成習慣,這是香港羽球界俗稱的石屎腳救波法
    想不到近年來此一幕摔地接殺,竟然在世界冠軍級人馬常出現如:李宗偉、林丹
    記憶中林丹的師傅湯仙虎這麼接殺球,我是從來未見過只見過湯仙虎在左場區失位未回中場,對手己猛殺其正手邊線,此時湯右腳一蹬在空中救回,落地是弓箭步
    自我比較,我是1966年羽球生涯高峰然後一路吃老本66年時中國隊男單、男雙球員夠多,而混雙歷來無訓練為應付丹麥隊(他們一定要有混雙比賽),故叫我也練混雙
    單打及混雙兼項,我想到自己練守球步法單打左腳蹬多大力,跨步伸手多遠剛剛好球拍打不到即出界
而混雙時由中場向左或向右加多大蹬跳力及伸手剛好接邊線球而且接殺時右腳稍前虛步放鬆,擋球定轉身致接球身後一點
    不知觀眾有否注意到摔地救球者,多是匆忙後退,有些兩腳接近雙打發球區的底線,馬定住然後身體往前斜線摔地伸手救球
    個人心得:1980年我36歲對18歲施羽決賽賽後許多人跟我說守球很好,殺不死(誇張說法)的確是通過引人殺球致體力不支失誤才勝守得穩以逸待勞竟然勝在體能,其實對體力他勝我幾倍
    是球速慢致殺球速度低不是當時用的最慢球速是從後線大力抽平球落在對方球場後底線左右甚至有最快出界一米外而一米八以上身材年輕人殺球是他長處,不夠快猛嗎?!
    訣竅1我多發特高遠球,球是似垂直下地,不好殺減低殺傷力
          2打完高球退中場或後,看對方若雙腳跳高必殺球(現今多數人如此,像侯加昌徧徧打平高球或貼網吊球極少)此時我反而行前兩步(右腳先,左、右腳擺稍前虛步)向與對手同一邊(如同足球守門員見對方由右邊單刀沖來,馬上迎向前並收窄右邊龍門)球速快看不見,憑感覺伸手在點上不動碰過去就成
           3若對手不是雙腳跳高,多是高球或半殺,位置後不妨。此時回球不要急,看對手動靜或對角吊球或勾網前球或打直線高球,這幾球要注意打邊線效益不怎麼樣,不小心易出界,故後場夠高夠後,網前近網稍中不防
            4要在防守時見球就打,速度加快如擋前網對手搓網即刻推後場(多打直線),後退兩步位置前,守球點幾乎是伸手位形成對手急沖急退態勢,費好大體力,而我行行企企伸手省力這樣致使對手氣力不好時控球差,高球有時會出界1米外
    寫到這想起有次奧運會女單決賽張寧對MIA(已婚生小孩後發胖),論體力勝很多速度稍勝,可能怕對方刁鑽攻勢,故拖慢消耗人家體力二比一勝得稍苦對方喜歡慢慢打,體力消耗不快若是用快速逼人攻的防守方法,是否前七分已將人家體力消耗七七八八,後面更好打

    後在亞運會張寧對香港葉佩延卻用快攻對打法致輸真搞不懂上回對MIA那種打法正是可妺」。近幾年比賽諸位已有目共睹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雙打心得

雙打心得
(一)加強上網意識,前幾拍鬥網前球要多加練習。
(二)預測判斷。多留意對方的習慣、球路、也有一般性規律
    如:我接發球推後場兩邊線,距離遠對手需伸直手臂打,絕大多數回球是直線,可預早跑到那位置看緊,快人一步。
    如果打到對方身體側不遠,多是回直線(尤其反手)
    如果打到埋身,多是順手打,斜線機會多。
    封網要看緊一邊,可預估,不要想兩邊皆看,結果兩頭都漏洞。由於封網者多站在球場前T字位,對角來的球角度不大,可看緊對方擋直線平球,若封不住後面搭擋會很被動,易被人反攻致死。
    意識看住直線而對方打斜線,我經驗反而知錯後,反應也快。
    如果後面搭擋殺大對角,大多數回球直線。要注意事先溝通,因對方回平球威脅大,溝通好不妨。有時後場殺球者累了或前面搭擋殺球更擅長,以此打法換位,前方的人站另一邊中間,直線來的低球高球都有他來打。混雙比賽女球員在後時常用此招。
    後場殺球的人要注意如身位不良,最好殺中路,因對方多回球中間少威脅。還有就是球落在前方搭擋身後約半場,高於網的高度可殺可平抽,最好打對角斜線球較穩且少出界,反之殺直線下網或出界經常在賽事中看到此幕。
    (三)練好平球。我站場中,對方二人在網前推平球,我都回平球,練打回直線、斜線的熟練手法。
    我站一邊對方一前一後,我先打高球讓對方殺後打直線或斜線平球前方的人也練到封網。或者有時擋網前邊線,對方一推平,即打向前方另一角空擋。
    平球對打如我不慎打得,對手較重手推,可接力打力回推較柔的球,它過網後下得低,對手大力推易下網或高有可乘之機。
    有一種練法,那是對手搶先放網,球已低過網(不超過網的寬度一半)可以用削球方法,切到對角斜線球,一過網就下,此為少見的手法,有興趣者不妨試試。
    另外發球後網前要快,爭取下壓爭主動,過身後一些的球怎麼辦?可讓後面的人處理。
    1974年伊朗主辦的第七屆亞運會,我隊主要任務男團體、女團體、男單、女單必定要拿冠軍。在當地一天才幾小時男女各一場地,保證單打人員訓練。我有時在場地無所事事。有一天馬來西亞陳奕茂邀請我作拍擋同馬來西亞雙打代表練習(他們來參賽一單一雙)
    我驚喜竟然我們臨配很默契,感覺還好過在國內的配搭,結果是馬來西亞雙打代表並非我倆對手。
    其中我發球時陳奕茂貼近我,反之我也貼近他。這樣相互信任,配手的發球,加上中場快推直線或勾對角前半場壓住對方,搶了先機。
    (四)殺球落點可飄忽,一會中路或邊線或殺埋身不一味重扣同一部位。
    若是對方有一位善挑高球,且站位後,殺了幾板後,突然點殺壓低,令他上前挑高,然後殺向他肩部,他挑高球必不夠後,此時要重殺他同伴,守球失誤多,必然他怪罪其同伴,對方不和更好打。

以上僅個人粗見和經驗之談。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柔性雙打

柔性雙打
    說的是將雙打以單打方式來打
    很重要一點是綱前要快,封綱快,前幾拍要壓住,但不大力推輕推到對方前站球員身上或身後,也可放綱或勾對角線
    後場有殺球機會只偶爾重殺,主要打切吊球或平高球
    防守要用接力打力勾對角線或放綱以及挑高球
    雙打的格鬥方式,用力推打猛殺可打但要少打
    1965年我臨配湯仙虎對黃鴻平/傅漢洵,用此法的吊球及平高球得了好些分,而猛殺及大力對打平球我打得多。有柔有剛我們2:0大比分輕勝
    /組合前仗對林建成/吳俊盛打得難分難解,第三局加分僅輸一點,由此可見其雙打格鬥方式很好/組合後來獲得男雙冠軍
    1995年在台灣排名賽,曾用此打法教我隊員(主打單打組合)對台灣冠軍組合,柔則勝第一局,後以快猛剛性打法則輸
    95年台灣國際羽毛球錦標賽
    那年香港派顏輝組合參賽對台灣詹雅苓/吳宜倫(都是練單打),我交代當單打來打,可多打假動作,但綱前要快爭主動結果第一局輕勝,第二局進攻機會多猛攻硬打,被對方反勝成11休息時我一再強調當單打玩,瀟灑地打結果節奏不一致,對方碰到多是柔軟的球不習慣失誤多就此我方第三局輕勝
    曾在1973年在馬來西亞,我臨配侯加昌對馬來西亞名宿古納蘭/年青球員的組合,也是以柔性雙打取勝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快字當頭

快字當頭
    前文提到男單對歐洲選手忌用躁、急攻,忌以殺上綱快攻打法。男子雙打恰恰相反,就是要快攻,盡量不打往上的球,發球接發球前幾拍要爭主動權,封綱快,對打平球要快且穩,我方進攻多過對方許多。是故雙打搭擋必有一位綱前快善於創造進攻機會的球員,取得主動進攻機會勝算高。
    尤其是我那年代比賽用球徧快,很難防守。1973年我和方凱祥搭配對丹麥SVEND PRI那對,稍為放鬆被人家奪主動先機,頻頻失分落後九分。後來一快速壓住對方,攻得多追上勝了。第二局就大勝151
    同年在馬來西亞,對方都是年輕人,速度一開始他們壓住我們,落後6分。但到我方加快取得主動,就很好打。
    既使後來球速正常或(即站在後場抽平球,落在雙打發球線前)仍然是快攻者勝。
    由於球速對守者並不是太過劣勢,故有時忌躁進猛攻。在1995年台灣羽球錦標賽,我方體育學院學生/搭擋是台灣冠軍,而馬來西亞的一對,守好過攻。我方進攻機會多,但攻得猛,雖領先,對手仍能守中反攻有阻滯。
    後來我方遵照我指點:只要保持進攻,慢慢攻輕殺多些引人家對打平球,有機會才猛殺,就此方順利勝。
    第二天/對英國隊員,本交代不可猛攻。雖知一上來攻得太快,殺球太猛81領先時我感到危機,頻頻示意慢慢攻,保存體力......
    看官,如此順利離叫人收,有效嗎?結果再加油猛攻領先131,雖然如此我同周圍球員潑冷水說,此局勝的話,最終要輸。結果我方疲勞,攻不下,對方越打越主動,輪到人家重殺得到發揮。追到第一局勝。第二局更是我方招架不足,輸得不好看。

    故雙打能硬攻、猛、及殺球重並非一定得逞,視情勢而定,但快字仍是當頭。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主打單打

主打單打
    看了我幾篇文章,全是講單打,而維基百貨羽毛球攔目或GOOGLE羽毛球陳天祥卻介紹我是雙打球手人們不禁有些疑問
    從童年直至老年,我的心思、精力、時間約九成化在單打項目,但是雙打卻是名次高於單打我是主打單打,但維基及GOOGLE並沒有錯
    少年時在印尼打羽球,一個球十幾二十人,一下午只輪一單打就滿足一星期約二、三次練習,單打多過雙打,但成績呢
    也許我打雙打有天賦161960年中爪哇某錦標賽得男雙亞軍,次年61年男雙冠軍
    63年在泗水臨時配老將楊金美對印尼男雙國手均打足三局,對LI PO DJAN/SO DJO WIN勝,對UNANG/TUTANG
    男單62年東爪哇邀請賽亞軍631月對62年亞運會印尼代表林強及EDDY JUSUF都以打三局輸得光彩,報章大肆贊賞而已
    649月起在中國福建省隊專為湯仙虎陪練單打
    65年中國第二屆全運會臨時拉伕配湯仙虎得雙打第三,而單打第六
    72年及73年全國單打排名第四,雙打臨時配鄭青金都第二
    74年在泰國臨配湯仙虎同印尼雙打手梁春生/紀明發一比一和局
    74年亞運會又配得第三名
    72年至74年多次出國訪問,既配吳俊盛、方凱祥、侯加昌等不固定打敗了許多國際知名的雙打搭擋,故列我為雙打球員
    雙打亦有心得,也準備寫雙打

2014年9月5日 星期五

弱之勝強

弱之勝強
    此例是一九九四年底台灣中正杯決賽,由我隊員丁至誠(當時排名第七)對黃語德(排名第四)。近年來雙方曾打五次正式比賽,都是黃取勝,且常是二比零勝。論技術、攻守、體力對比,黃都稍勝。「知己知彼」之下,此能有何妙策和作為?!雖然如此雙方各方面的勢力差距尚不大,若戰略、戰術運用得法尚有生機。
    老子說:「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孫子於「軍事第七」裏說:「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卑而驕之」之計。即要示之以弱,給予人家甜頭,讓人家驕而得意忘形、躁進,而後圖之,古代軍事家教誨:「不拘一城一地之得失,重在消滅敵人之有生力量」。運用到羽毛球賽時:「不拘一球一分得失,重在消耗對手元氣」。
    我指導三套打法:第一戰術:開始時要盡量打後塲為主,且要以斜線和不夠後多些,防守時也不要反攻,只要打過去就行,輸好多分也不要計較。第二戰術:用在雙方拉四方球時,我方要以先下壓後上網推稍平底線球,要同人家前後跑,但要對手接低球然後退至底線打高球。第三戰術:守中反攻快速勾對角或快平推底線接着起跳殺兩邊線。但要時時留意教練在塲外指示,旁觀者清,把握時機應用戰術。
    比賽初段在能攻又好攻的情況,攻勢凌厲以六比零領先,但由於體力消耗大六分後難上,我指示仍用第一套守住,膠着一段時間後急躁鼓足勁猛攻,由於己適應守得較穩,所以進攻次數要越來越多才以九比一領先,且攻勢轉弱,此時我指示用第三套守中反攻,成功追成六比九。在氣力不繼之下轉打四方球,放慢速度拉;此時指示用第二套戰術,一段時間後顯得越打越精神反以十一比九領先。又改進攻打法,但體力下降致使失誤頻頻,終以十一比十五敗。
    第二局黃稍恢復體力,想照以往一般拉到洩氣致勝,但沒想到此時不同往日,前段消耗體力太多,強者變弱,弱者成強,是故用第二套戰術拉四方配合守中反攻或伺機突襲領先,當打到八比六己看出黃疲態,此時叫放膽搶攻,加快進逼雖然攻的落點不怎麼好,那狀況郤頻頻得手,結果以十五比七結束戰鬥。
    正是兵法:「躁而求勝者必敗」。易經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有人問:「當對拉四方球時,為何要以輕扣下壓、切吊後上網推底線」?
    記得八十年代中國同印尼的湯姆斯盃決賽中,中國隊認為最有把握的男單長氣袋─韓健,郤陰溝裏翻船輸給印尼的洪忠和,痛失湯盃,而且是因體力不繼而輸。
    若大家留心翻查此塲錄影帶,不難發現的打法是一長一短,下壓配合推底線為主。韓健特長是接殺,接劈吊及上網的前半塲步法好,前後跑步法稍差,往往多走幾步。打高球要出大力後又要應付威脅性大的下壓球,跑動會更遠,消耗也更大;逼得後來改進攻打法,但已吼實韓在網前除放網就是推對角球,一推已等候起跳輕扣直線得不少分。或者通過推直線等起高球再跳起扣斜線得分。

    另有對丹麥MORTON FROST十有九輸,幾次慘敗,因FROST對他人皆一長一短打法正好尅制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同人不同策略

同人不同策略
    次日對手同是徐玉玲,但我方隊員詹雅苓身材矮小,擅長防守和拉四方球,動作細膩,鬥志及耐性好。
    如果雙方打均速四方球,速度及體力稍勝,勝算高些。
    此時不可死板套用上文出奇制勝的那種打法。隨機應變,給予不同策略:我要求拖慢來打,每打一球常要稍停一停看清空檔來打,還要常用假動作打亂對手步法節奏,讓人家跑不順,急躁而失誤,自己要打得既耐心又穏健。
    結果兩局都在七平手之後,關鍵時刻多是因對手急躁失誤取勝。
  相似的案例有兩次,一為韓國的方銖賢對王蓮香。二為瑞典的林小青對王蓮香。她們對策略基本相同,拖慢不急於攻。穩紥穩打伺機突襲戰術,一分一分慢慢吃掉。若回球漂亮,她們就放慢速度打穩準球,或者給進攻機會,欺攻球不凌厲。她們打得很成功。

  不然像葉釗頴攻得快又狠。王蓮香似乎既體力充沛,步法又順任你快攻打不死的態勢,真是以己之長又可攻心。對方多是急躁失誤才使得逞。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出奇制勝

出奇制勝

    我有幸於一九九四年至九五年在台灣國立體育學院任教。今敍述較特殊的案例。

    此例是一九九四年台灣羽毛球排名賽,我隊球員鄭淑仁(前排名第五位)對前冠軍徐玉玲。

    實力分折:速度平均快、體力也好,擅長於跑四方球,但攻擊力、突襲弱。(於九五年初台灣國際公開賽曾同印尼主力隊員MELUAWATI打足三局,雙方快速來回四方跑很緊湊,雖然印尼女隊技高一籌,但被死纒爛打第三局險勝,舉此例給讀者想象她是那類打法)。

    而體型高大,不善跑四方球,體力稍差但手臂爆發力強,球路銳利,落點常出人意外,突襲力強一大特點。

    以上情況若以之長搶攻,實際是以長處攻人長處,初時也許能成效,但不久人家就很快適應頂得住,體力不繼下對手可反先......

    孫子兵法曰:「進攻者忌躁進、忌攻堅」,「用兵之道在于乘機」,兵法「誘敵深入」「調虎離山」計可給予我們靈感,故只能出奇制勝,打不尋常打法。我交代:1.開球要發到半塲過一點,不要超過雙打發球後界。2.若對手發球要打回過半塲徧中的易攻的高球。然後全力準備守中反攻,人家不攻,仍打半高不後的易攻球。果然逢到半中高球,自然好打就殺;那知攻非她所長,攻得不銳利,被突然勾斜線或平推底線,非常被動,三兩下就被人打死,人家遙遙領先。曾試圖先打高球;一種情況是她打到底線,乃是打回中塲讓她攻,二是她不慣由中間徧前位置打高球,力度控制不好,不是出界或打回半塲過一些,正好給高大又善突襲的鄭淑仁頻頻殺死或變幻的切吊,弄得困惑和很別扭,未出多少汗水,十幾分鐘以好大比數落敗。

    孫子在「始計第一」:「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上述不正是孫子兵法的詭道原理?!

    其實早在78年中國陳天龍對印度PRAKASH。我同中國教練提議上述打法,但不獲採納。

    第一局PRAKASH以四方球勝。第二局約11:5領先,但視線員的誤判令PRAKASH大發脾氣,就拚命殺球致破綻多多為人所乘失一局。

    明擺着的情況,竟然第三局仍是第一局的翻板,真出乎意外。_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快慢皆宜

快慢皆宜

    常見到有些教練抱怨球員不夠快,要更快攻,似乎快乃靈丹妙藥,殊不知快與慢各有其妙處,要看對手而定。

    1973年在丹麥第一天比賽湯仙虎對丹麥及歐洲亞軍名叫ELLO HANSEN。一上塲快攻失利落後幾分,人家7分時湯放慢速度拉四方球伺機加快突襲;印象中人家就7分第2局更少。

     第二天比賽是方凱祥對ELLO HANSEN,的猛攻對穩紥穩打的對手大失利,第一局輸,第二局人家領先12:5,此時方才服氣改慢慢拉四方拚體力,扳回一局。

    第三局故態復萌─猛攻,又落後7分,不得不拉鋸直至對手沒氣才勝。

    第三天比賽我對HANSEN,用拖慢加停頓手法,常在第2或3時間打,他不防備時突襲,很快兩局都是15:5勝。

    另例:某届奧運會香港王晨對印度賽娜;葉佩延對英國已婚且發胖的球員,兩塲皆快攻對拖慢防守(挑高遠球多),港球員輸。

    後來從73年周克儉快攻慘敗於丹麥FLEMINGDELF。

    全英冠軍栾勁後兩届「巧逢」英國YATES(排名50幾),猛攻失敗都是0:2,第一輪出局。

    尚有好幾個中國球手對瑞典、丹麥球手,快攻嘗敗績,不一一舉例,多數歐洲球員穩守都具火候,多數不可用猛攻,此為我判斷。

    某年香港羽毛球國際錦標賽,我第2次跟印尼隊混進塲,看蔡祥林對瑞典不出名球員,雖猛攻以6:1領先,我就自言自語說,這樣快攻必輸。但旁邊的印尼教練沉默。其結果快字當頭却輸0:2。

    但是同樣是蔡祥林奧運會對趙劍華(奪標熱門)却又快速下壓打法勝了(主要看對手情況,非一成不變)。是印尼球員之功臣,若是魏仁芳或阿迪先逢趙劍華,恐怕決賽不是他們二人。

    曾記得1976年福建隊年青一輩以陳天龍、栾勁為主力參加江蘇舉辦的邀請賽。

    臨行前我對林豐玉透露江蘇隊致命弱點下手球很差,故不要給高球讓他發揮,要打低球,多殺上網快人一步。

    團體賽時江蘇隊勝,福建主力都不是江蘇閰玉江對手,但個人賽却是福建主力對打爭冠軍,為什麼呢?

    因為閰玉江早被林豐玉帶的球員李志峰打出局,小兵勝大將。回來林豐玉跟我說,他交代李志峰不可有高球,拚命殺上網,不然我教訓你......快攻奏效,爆大冷!

      快慢、攻守、剛柔、奇正,用何種_策略或交叉使用?!要知己知彼,還需「運用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