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視頻學打球
1984年我40歲後常回印尼SOLO市探望老母親。
靜極思動,偶爾應朋友之邀打羽毛球。有一次同一位廿歲出頭SOLO名列前茅的選手打單打。竟然我領先許多且主動在手,他只是很會跑應付而已。
真是失落SOLO選手水準大不如前,真不忍打擊年輕人信心……接着老街坊之子(30幾歲,曾入選印尼集訓隊,已退役)選我同他搭擋同二位年輕人打雙打。談笑用兵,想不到年輕人不大會打雙打,基本功不過關。
那十幾年所見現象:1‧許多年輕人球技如同一個工廠出來的批量產品,不見多姿多彩的藝術品。
不才認為姿勢手法雷同,應是教練硬是照着其格式化的框框封錮個人的創造發展。
2‧潮流興多球教學,並有許多球技不怎麼樣的人,會發球但示範並不怎麼好,姿態不美的技術平平的人教球。
也許上述原故,致使SOLO羽毛球人材凋零。而五十年代的少年兒童沒人教打羽毛球,竟然同時期湧現十幾名男女高手,後來是印尼或中國的國手。
這得益於五十年代有許多印尼或國際高手頻繁來SOLO比賽。其中如曾得印尼及世界冠軍的陳有福,曾得世界冠軍的馬來西亞黃炳順(此為報上載的名,本人當面寫的名是黃秉賢)等等,手法姿態各有特色。小朋友們真有福氣,衆多樣板可以模仿,相互交流,自由發展下真如百花齊放,莫看SOLO小城,60年代許多球員同印尼國手不遑多讓。
曾與同行談起名宿之子,均訝異為何此子沒有一點其父母既漂亮又美妙的手法步法的影子?!
不才認為他四周的環境,多看到的感性知識影响極大,也許看到父母的球技不多,印象不如其他人那麼多。天下最好的教學不是教而是示範。
莫語大師林語堂曾說:「看電影,學英文」。
現在資訊發達,小朋友可以「看視頻,學打球」。
當然要看好的,如孩子喜踢足球那就多看歐洲、南美球員技巧。喜歡打籃球則看美國NBA球星,也許他長大會成為第二個林書豪。像亞洲人打籃球,踢足球的示範不看也罷。非自貶亞洲人現實是人家自由發展式的球技,真多姿多彩,高明許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