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天賦與磨煉

天賦與磨煉
    1957年中國羽毛球隊訪印尼,在SOLO市按排一場比賽。我雖未滿13歲,但已打了好幾年羽毛球,趕緊買票觀賞比賽。
    第一場男單由SOLO後起之秀曾添文對中國施寧安(SOLO出生55年回國前是SOLO羽球數一數二人物)。我的心願是施寧安好好教訓曾添文。不料大失所望,表演其假動作及尖銳的攻勢嬴得滿堂彩,只是輸在體力,雖敗猶榮,對手已經過兩年的系統訓練,自然比一星期才練幾次的人,體能大大超過。
    幸好第二場看得我非常爽,是SOLO外援陳有福對歸僑黃世明陳有福是我們少年兒童的偶像,他掌控全場,幾乎每殺必中,球球落在邊線。(長大後我想除殺得準,時機是重要因素真高明)。記憶中分數壓得很低。
    1961年我加入泗水冠軍球隊雙十劇社下屬羽球隊,聽他們談論方凱祥是亞軍球隊「華僑音樂社」的第二名,輸給JOHNNY TJOA
    63年印尼隊訪華時方仍在主場輸給JOHNNY TJOA
    不過方凱祥經大運動量的系統磨煉,65年訪印尼時已可打敗所有印尼國手。
    有不少羽毛球天賦好,俗話說含金量高的人,不經千錘百煉其成就當然有限。
    19649月我到了福建羽毛球隊,當時許多球員出國或集訓。王文教教練說是先適應,活動活動。雖然小運動量但三個月的訓練差不多我在印尼6264年三年練球總量,而質量三個月練更優,故我已可打敗班裡許多人。
    幾個月後在福州舉辦的羽毛球邀請賽團體賽都打敗其他省市隊主力隊員。而在決賽對廣東隊,教練楊人燧讓我打第一單打,出乎許多人意外,竟然以20打敗廣東第一單打傅漢洵(他是60年入廣東隊)接着一單一雙福建隊勝取得冠軍。
    有一位國內出生約57年入班的隊友,說起大運動量的艱苦歲月,他要一直想起長征的先烈克服艱難事迹激勵自己熬過來。我就想怎麼勝他那麼容易。回想起來其實他不該入這行,他的天賦不在此。故「只要有決心」「有志者事竟成」說法我是質疑的。
    現實的情況人盡其用情況少,而人才的浪費多多皆是。入錯行不能展自己所長的或懷才不遇者真是命運的作弄。
    我在台灣國立體育學院執教時,曾同一位四年級快畢業的學生,用易經同他算命。我說他應早點做生意,浪費了四年時間及金錢,學業、功名跟他無緣。
    他是乙組球員前段比賽拿了一些積分,畢業前乙組比賽若打入決賽已可入選甲組。後來看他那對手,僅一位強手,是二個月前我指導他打四方球拚體力的對手,體能勝,人家投降。
    此次我心想他有望入甲組,我算錯命吧?怎知一樣策略打上次對手,竟然我學生手軟脚軟,體力不支投降。我斷定他不好好睡覺他算了一下說睡足9小時。我了解清楚他是凌晨4點睡至午時約1點。我說只能算你睡3小時,以易經晚911時陽氣將用盡陰極陽生要休息讓陽氣昇補充能量,你却用盡能量白天補。叫他問問老人家,中醫師能否補得來?!只能慨嘆命也。此後多自學命理。
    其實用四柱(八字)預測,選拔球員或者指點該向某方面發展真是快而準。但是含金量高。如無火煉,何能成器?!
    自由發展的環境自不難看到各人的天賦,但是能逹到何等程度,前瞻性預測,我是佩服好多高人能從老祖宗留下的好多寶貴文明遺產中發揚光大各種心得事例讓我們後學者得益非淺。

    高手可預測賽果,也能用術數(在方位、顏色、出老將或新秀、打法策略上),化不利因素轉化為利我方……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看視頻學打球

看視頻學打球
    1984年我40歲後常回印尼SOLO市探望老母親。
    靜極思動,偶爾應朋友之邀打羽毛球。有一次同一位廿歲出頭SOLO名列前茅的選手打單打。竟然我領先許多且主動在手,他只是很會跑應付而已。
    真是失落SOLO選手水準大不如前,真不忍打擊年輕人信心……接着老街坊之子(30幾歲,曾入選印尼集訓隊,已退役)選我同他搭擋同二位年輕人打雙打。談笑用兵,想不到年輕人不大會打雙打,基本功不過關。
    那十幾年所見現象:1‧許多年輕人球技如同一個工廠出來的批量產品,不見多姿多彩的藝術品。
    不才認為姿勢手法雷同,應是教練硬是照着其格式化的框框封錮個人的創造發展。
    2‧潮流興多球教學,並有許多球技不怎麼樣的人,會發球但示範並不怎麼好,姿態不美的技術平平的人教球。
    也許上述原故,致使SOLO羽毛球人材凋零。而五十年代的少年兒童沒人教打羽毛球,竟然同時期湧現十幾名男女高手,後來是印尼或中國的國手。
    這得益於五十年代有許多印尼或國際高手頻繁來SOLO比賽。其中如曾得印尼及世界冠軍的陳有福,曾得世界冠軍的馬來西亞黃炳順(此為報上載的名,本人當面寫的名是黃秉賢)等等,手法姿態各有特色。小朋友們真有福氣,衆多樣板可以模仿,相互交流,自由發展下真如百花齊放,莫看SOLO小城,60年代許多球員同印尼國手不遑多讓。
    曾與同行談起名宿之子,均訝異為何此子沒有一點其父母既漂亮又美妙的手法步法的影子?!
    不才認為他四周的環境,多看到的感性知識影响極大,也許看到父母的球技不多,印象不如其他人那麼多。天下最好的教學不是教而是示範。
    莫語大師林語堂曾說:「看電影,學英文」。
    現在資訊發達,小朋友可以「看視頻,學打球」。
    當然要看好的,如孩子喜踢足球那就多看歐洲、南美球員技巧。喜歡打籃球則看美國NBA球星,也許他長大會成為第二個林書豪。像亞洲人打籃球,踢足球的示範不看也罷。非自貶亞洲人現實是人家自由發展式的球技,真多姿多彩,高明許多。

    

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教學相長

教學相長
    比賽主要講戰略,臨場指導多講策略為主。至於某些戰術,技巧、格鬥招式是平時教練指導,也可向其他球員及對手切磋中偷師,取長補短。甚至在曾經是手下敗將處取其精華,充實自己。
    正所謂教學相長。我這裡提出三招被忽略的格鬥招式。
    其一‧這裡特地提格鬥招式,欲借用武俠小說常見到「最危險的地方,恰恰最安全」的說法。
    最近看的比賽處理被動球,如底線邊線低至腰部的球,以及網前低於網底部的球。即使現今的高手均急打後場高球,似乎穩但又不夠高,結果如同送上虎口,對手跳殺即得手。
    前幾年見過陳豐及陶菲克(都是印尼選手)打「危險球」,陳豐從後場腰部以下大力抽直線或斜線平球或勾網前斜線。陶菲克亦然,也有反手被動球半殺斜線。
    在網前被動時會停一停拖慢,假動作突然放對角網前總之以網頂作目標,危險處可能下網但練得純熟生巧,反守為攻。
    1994年在台北有羽球界熟人請我幫忙指點他徒弟,因近來那徒弟(中學生)敗績累累,萌生放棄打羽毛球念頭。
    少年的他非常苦練,天天跑步氣力特好,我看過他被人推兩邊很被動,打以為「穩準球」如上述高球或網前推高球,吃虧不少。故告訴他練好「危險球」。結果人家對付他的招式被一一破解守得很穩加上其他細節,後來他是台灣名列前茅選手。
    其二‧不才沒感覺到有高手擅長在場上細察對手站位、動静,好打其空檔。比如有次林丹在右邊後場摔地救球回直線網前,即刻跳起身衝網。李宗偉竟然急急放網正好被林撲死。似乎不看對手動静。
    其他高手同樣有時明明人家已在後場等候,照樣送上去。
    1966年我觀察到侯加昌、湯仙虎善於在場上看着對手空檔來打。我就偷師學習,後來變成我基本打法。如在網前不急出手,看對手一脚伸出就打向另外幾點位置,切忌自打自個,「眼中無敵」。約76年在福州有位略有名氣老球員(隊中年紀最大,資格最老)進行內部比賽。賽後我提出剛賽狀況要他一面打一面看人空擋打。他回答「怎麼會看得到」?真讓我很驚訝,年屆退役的多年訓練老將不知有此一着。
    其三‧當對手非常被動,勉強救到球,許多人會馬上解決戰鬥。
    我常見湯仙虎反而隨意打易接的球給對手,然後主動在手多玩幾拍。湯的體力充沛,戰略上也是盡量消耗對方體力,接着易打得多。
    我的體能不怎麼強可以學嗎?答案是可以的,我自學也教學生們學,但他們總有疑惑不敢做。
    我後來退役後單打比賽見有機會就多玩幾下,既使失手,但對方即刻易失誤送你好幾分。
    1989年我參加在台北舉辦的國際社會組羽毛球錦標賽4049歲組男子單打。我逢到台灣選手才40歲,據說一日打七八場比賽不累的長氣袋。我已很久沒什麼練,只是教教球而已,除了技術搭夠、控制速度省體力外,幾次他很被動的機會我不放過多玩幾下,他拚勁越好我越得益,此一球後經常得4分。
    我看到他回氣很快,看神情氣勢急於搏,此時我給他進攻機會但不是很好攻的球,他有體力攻堅而我有意送幾分,球路平平,他得幾分但過於快和用勁。沒回氣前又讓我得好幾分。故第一局觀衆看到我領先幾分被他趕上,最後勝幾分而已。
    第二局又不同,他太快太用力致氣不順,加上先失一局信心大折扣,而此時我是看着他的空擋打,球較難接。故我領先七分後他放棄。古兵法云:不在意一城一地得失,主要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用在羽球場亦作如是觀。